Arnheim  R. Arnheim

藝術心理學是藝術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主要從藝術創作欣賞兩個角度研究人類在藝術活動中的心理機制。最著名的藝術心理學是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稱完形心理學,其集大成者為魯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其學說重在腦波力場與視覺反應的關係。除此之外,精神分析亦是藝術心理學的重點學科,其創始人為佛洛伊德(Freud)。其他與藝術相關重要心理學家尚有:阿德勒(Adler)、榮格(Jung)。

(一)神經生理學 節錄自 陳進成/安海姆視知覺理論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而言,偉大的藝術必須符合以下定義;他必須進可能地表現真相(而非表象)的多重貌面,以滿足大腦對各種本質的追尋;故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為藝術下的定義是:藝術對恆久性的追尋;藝術家必須在創作的過程中去蕪存菁,因此藝術也就是視覺腦功能的延伸。視覺是由兩種功能結合而成的,每一種功能都位於獨立的皮質區,「看」是V1區的功能,「理解」則是連結皮質區的功能。視覺是一種主動的功能,曖昧是所有偉大藝術作品的共同特質,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而言,「曖昧」有個新的定義。它並不是字典所說的「含糊不清」或「不確定」;正好相反,它指的是「確定」--它確定了很多不同且基本的情境的存在,一幅畫所以意義深遠,就是因為它能忠實表現出很多情境。最近已經有人測量出察覺顏色是最早被察覺、接著是形狀和最後是動作;顏色被察覺的時間比動作被察覺的時間快了60~80毫秒。(潘恩典 譯,2001,頁80)超過一秒時間所有的視覺屬性就都被整合好了,所以覺象(percept,由知覺得來的印)

,就是各個平行系統的處理結果;而頭腦就是一套處理-認知網路。我們之所以能得到完整的覺象,是因為這些處理-認知系統所產生的微意識被整合了。所以世界萬物中,協調的事物或規律總是能引起人們的美感,但在構圖上的「均衡」、「比例」等問題上如果缺乏協調的觀點,也同樣會使人們視覺平衡失調。

(二)完形心理學

  影響畫面左右平衡的元素歸納及探討----完形心理學者認為畫面的中心會比兩旁輕,所以如果中間跟兩旁畫得一樣大的話,會讓觀畫者覺得沒有平衡感,很不協調,所以大部分的作品,位於畫面的中心一定會畫得比較大。對於平衡,安海姆(1974)認為形的重度是以離開畫面中心之距離來決定,靠近中心者,其重度越輕,遠離中心者,其重度越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畫面上的中央人物,都比其他兩旁的人物來得大的原因;位於畫面之上部,較下部為重;畫面內若有容易引起觀者關心或注意的題材,其形雖小,但具有很大的重度;孤立的形,其重度較大;畫面上右邊的東西比左邊的重,所以在許多名畫中,左邊的物體都畫得比較大,以求得視覺上的平衡感。完形的藝術理論最主要在研究感官知覺,特別是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完形是視覺將一個完好的作品視為一個動力均衡的知覺場,雖然完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藝術作品必須藉著形式,將內容予以知覺形象化。形式中的各種元素如形、色、空間、光線等也各有其動力,各種元素動力的交互作用,因而組成了完形的動力結構。所以,相同的事物如以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呈現,則會產生視覺的聯結,而產生事物運動的知覺的知覺(劉思量,1992,頁157)。 在一個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變都將影響整體以及各部分之本來特性;反之整體的改變亦影響到整體的原來面貌和各部分原有特性,因此整體是大於或不等於部分的總和(劉思量,1992,頁210)。一件藝術品不正是如此?

(三)安海姆認為影響畫面平衡的元素

平衡原理的運用,能讓人有較具變化、自由、和不規則的感受,就廣義的畫面而言,無論是繪畫、書法、雕刻雕刻、舞蹈、戲劇、或電影等畫面之是否能產生均衡的效果,受到畫面中物體的「重度」與「方向」的影響(陳瓊花,1997,頁109),而影響的元素有:

1.取決其在畫面的位置如何而定。即靠近心者其重度愈輕,遠中心者其重度愈重。

2.就畫面空間來說:離觀賞者愈遠的地方其份量愈重。

3.位於畫面上部之形較下部之形為重。

4.畫面上右邊的東西比左邊重

5.大者重,小者輕

6.明亮的顏色比暗者重

7.畫作中的內在趣味

8.孤立

9.有規則圖形比不規則的圖案來得重

10.密集的效果

11.看不見的線—視覺線、姿勢、手勢

上述的每一項元素會一或多項同時並存於畫面上,而畫家認為平衡了才罷筆,可以視為每個作用元素都達到了力的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