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423  

沒試過擴散板不知道擴散板的威力與魔力

趁著蘇迪勒颱風天趕緊把29階的29塊已切割完的木板分塊組黏起來,背貼進口6分樺木板.做29階擴散音板的動機在於體驗分散音場的真實歷經,而現實環境也無法像音響公司或論壇的視聽室一樣的環境更不說蔡醫生網頁夢幻級的空間及器材,台灣很多人的家庭除沙發電視滿足家庭起居功能外,就是利用現有環境再升等加個影視設備當是音響聆聽空間了.

過去曾以長邊擺放喇叭,聲音回彈很快且音壓充沛,如果沒有足夠的吸音材反射音會很混亂,音場的感覺深度會變淺.所以就改到現在短邊擺位(跟樓板配筋長短向一樣?)但是很快面臨喇叭的背牆開窗及冷氣孔的問題,開窗or關窗or加木板or放擴散板,四種狀況聽起來差很多,參考論壇背牆的各種處理情形在29階擴散板完成後儘量離開喇叭正後方擺放,7階擴散板放在正中央.進口6分樺木板放喇叭後方至牆角處.

 迫不及待想知道效果如何?尤其是好奇6分夾板到底跟實木板效果的差異性.除開闊的音場外意外的是低音突然多了起來,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原因為何?

 

IMG_9408  

 完成166en後就直接把126en疊在上面,原來的想法是希望借助厚重的頂板質量讓音箱減少震動,讓音箱聲音避免共鳴後產生過多的渲染音,拿掉126en後聽到經過天花板反射的聲音,讓整個空間的聲音更加立體,過去對音箱的認知完全翻轉顛覆.音箱發出的聲音不單是理論的掛著單體紙盆的前障版及反射導孔會發出聲音.聲音透過彎曲音讓音箱背,頂,兩側,前板發出聲音.但這到底算不算是音箱設計所忌諱的共震引發的音箱渲染音?為求證上述的疑問,將裁切好兩片120X60cm的6分樺木板分別夾住兩側板,也就是音箱板厚35mm,這又造成甚麼結果呢?幾次用耳貼近音道出口聽只聽到虛弱的低頻,但是整體卻又呈現出完整的音頻, 這又陷入經驗與理論不符的掙扎,但這一聽就恍然大悟了,萬教歸宗就是物質不滅定理,加厚木板後音道出口就是讓我聽到久違的厚實低頻.兩側竟然不再聽到彈性波引發聲響了.但這卻間接造成擴散板功能的降低.音響完全自前障板射出.

IMG_9415

 6分夾板製作的29階擴散音板反射的音質效果好,高音是被夾板的孔隙吸收掉?層疊加工的多層夾板的共振強化了低頻的音量嗎?

IMG_9405

 考量29階擴散音板集結的木板重量也不輕且礙於窗口通風採光及台花木澆水勢必經常性的搬卸的因素, 彈性設計是必然考慮.所以就採用夾具固定及分塊組裝方式.

讀過建築物理及環境控制卻無法體驗書本內容難怪沒搞通,每年建築師考試時公式及定義及歷屆考題解答背一背就上陣,考完就丟一邊週而復始難怪從沒搞懂過.不僅音箱設計這次也把空間音響設計也要一次搞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